

英法消极应对,给了德国绝佳先机
1937年日本入侵中国东北,国际联盟依然保持冷漠和无力。英法对外政策趋于绥靖,软弱无力,这让希特勒看清了对手的软肋。1938年,德国兵不血刃地鲸吞奥地利与苏台德区,而英法仅仅是“口头谴责”了事。
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英法虽对德宣战,但未真正展开有效防御,战争进入所谓“假战”“坐视期”。他们将防线全部押宝在“坚不可摧”的玛奇诺防线,却忽视了现代战争的机动性和灵活性。
表面看法,法军兵力并不逊色,坦克数量甚至超过德国。但实际战场上,德国凭借空军优势和高效指挥控制,打出了一场经典的闪击战。
法国防空薄弱,未有效反制德军空中力量。大量坦克散乱部署,缺乏协调统一的攻防计划,兵力优势形同虚设。
德军灵活多变,英法被动机械
德军将三个集团军ABC互为预备,环环相扣,保证灵活应变。A集团军主攻阿登,穿越被认为“不可逾越”的险地,成功出其不意;C集团军负责佯攻玛奇诺防线和支援。
这种“合十攻一”的策略完美体现了孙子兵法“攻其不守”,快速穿插,分割敌军防线。相比之下,英法军队过分依赖固定防线,行动迟缓。
若法军可借空军之力,助第二军团切断德军补给线,且集中兵力防守马斯河天险,便极有希望遏制德军主力的推进。然而,法军作战消极懈怠,空军因空袭误判致使实力急剧衰减,从而错失绝好良机。
英法陷入腹背受敌,法军士气低迷
比利时防线迅速崩溃,英法守军仓皇撤逃。德军集团军即刻合围,其钳形攻势来势汹汹。法军防守极为被动,预备队未能灵活调配,且欠缺主动出击的胆识与谋略。
德国有着坚实的经济与军事实力根基,且有苏联充当战略缓冲区,从而得以全力应对西线战事。法国深陷经济泥沼,一战阴霾久未消散,民众厌战情绪弥漫,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军事战略僵化守旧。
英法对德国闪击战缺乏深入研究,仍停留在一战思维中,以为稳固防线即可。结果防守死板,主动权全被德军掌控。
正如古语所说:“道者,民与上同心,方能无惧。”法军缺乏统一的信念和积极的作战意志,注定了这场战争的悲剧。
42天的闪击崩溃,看似神速,实则是多重因素累积的必然结果。法国失败,既是军事战术的失误,更是政治、经济、社会多维度的综合失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