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排世界杯_1966世界杯 - ezrjnk120.com

【金华味道】索粉

2025-08-14 09:29:03

“白如雪,细如丝”,是史籍对磐安索粉之赞誉,早在明代便有薄名。想来,那年月尚无陈化米、吊白块之说,“白如雪”恐怕只是比拟。因为在磐安当差时,我曾指派专人去市场买来优质大米,请加工点特制,索粉颜色也仅仅是米白色。不过,单位职工都说好吃,“米白色”也就成了索粉之本色。磐安索粉加工秉承传统工艺,上世纪末试行的浙江省粉干制作标准,是以磐安指标为蓝本制订的。磐安索粉也因此曝得大名。

索粉是我国粉食家族中的一员。资料表明,春秋末期,公输般创制了石磨。当人们学会使用石磨后,各种粉食制品便应运而生。到了明清时期,“米线”制法又有所发展。例如,《宋氏养生部》就有两种“米线”制法和食法的记载:粳米湛洁,碓筛绝细粉,汤溲稍坚,置锅中煮熟。杂生粉少许,擀使开折,切细条,暴燥。食用时,将干米线入荤汤中煮,并加胡椒、酱油、葱等调料,食法酷似今日之炸酱面,这是其一。其二:粉中加米浆为糨,揉,如索绿豆粉,入汤釜中取起。这条史料说明“米线”就如同做绿豆粉丝一样,将揉好的粉浆(通过有孔之容器)直接置放在开水锅中煮成。

由此观之,索粉是炒煮两宜的方便食品,食用方法与史料所载相差无多。而从美学上分析,索粉有些憨厚,甚至过于笨拙。这种朴素品性突出表现在与它匹配的佐料,荤素皆宜,丰俭由人——你喂它什么,它就变成什么。因为索粉是干的,重点在于索粉下锅炒煮之前爆香的汤汁。

唱戏的腔,厨子的汤。汤以大骨熬制,清亮鲜美,几乎是所有厨师不传之秘。有了高汤,无论是炒,还是煮,干硬无趣的索粉便倏然间变得柔弱多情。

索粉炒制,备料为先。香菇、青葱、黑木耳、绿豆芽之类的素配尽量往细里切,令口感能搭配索粉,不致粗细夹杂、软硬不一,妨碍索粉之咀嚼。索粉通常是露天晒干的,炒制前不妨先让它洗个热水澡,净净身。再将猪肉、虾米爆香,倾入高汤焖拌索粉。索粉细长,炒起来不能缺乏耐心,务必令其均匀受热并吸吮高汤,未软化熟透的索粉宛如橡皮筋。炒出的索粉倘若干涩难咽,乃油水不足所致。因此,炒索粉虽说爽口,却要有不畏油的勇气,概米粉既饥渴又冲动,一入锅即狂吸汤汁油水。索粉吸收汤汁的过程即软化熟成的过程。

腊肉索粉,虽说是清水煮熟之“汤食”,看上去也许没有炒索粉那样丰富多彩,但因为有了腊肉丝、豆腐条、青菜、香葱等配料,也是盛情满碗,鲜美诱人——白嫩油滑的索粉卧在碗中央,一丝丝切得很细的腊肉带着红褐色的油彩,羞答答地铺在索粉上头,秀气玲珑;烤得四面泛黄的豆腐条混杂在索粉中间,默默地支撑着点心的份量;而漂在汤面的葱花,尽管只有一小撮,却也翠绿细腻,楚楚动人。特别是那匙猪油,是腊肉索粉之灵魂,少了它,整碗点心将会无精打采。

不过,腊肉索粉因为汤浓油厚,并不适合作早餐,所以只能用来做点心。乡下人勤于窜门,因为都是不速之客,仓促间往往无以招待。好在农人纯朴,恪守着“客人是龙,来了不穷”之古训,再怎么清苦,一碗腊肉索粉汤还是烧得出的。讲究一点的,甚至会烫壶老酒,碗底下埋两只清煮蛋——腊肉索粉配老酒,简直就是上门女婿的待遇了。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每每面对这碗满满当当的腊肉索粉,总要在动筷之前深吸一口汤气,让浓香沁入心肺。因为这香气,不仅激活了味蕾,而且像母亲那只温柔的手,抚慰着疲惫的游子。

回家的感觉真好!

❖文章来自金华发布

end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