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排世界杯_1966世界杯 - ezrjnk120.com

市制 (台湾)

2025-08-07 16:47:37

此条目介绍的是台湾现行的城市行政区划制度。关于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1930年实行的度量衡制度,请见“市制”。关于其他以“市制”命名的城市行政区划制度,请见“市制 (消歧义)”。关于现代各国的城市行政区划制度,请见“市”。

台湾市制是指台湾的建制市制度,始于日治时期。1903年出现、1916年确立的台南市,为最早以“市”命名的行政区划、也是当时唯一的一个,但此时的市仅为地区名,并不具有法人地位与“市”的管理机构,因此尚非为现今定义下正式的市制。台湾正式建立建制市制度的滥觞,为1920年施行的《台湾市制》法律;日治时期的市制也某种程度影响战后时期在中华民国治下的市制规划,并延续至今。

日治时期[编辑]

1920年台湾市制 州轄市

《台湾市制》由台湾总督府在1920年7月30日以律令第五号公布[1],同时以府令第四十三号表示将于该年10月1号实施[2],全文共39条,为台湾各州辖市的制度法源。

以台北市为例,台湾市制实施后,除了增加台北市尹首长一职外,该市更成立了具有30名协议员的台北市协议会。该议会虽未具有法定约束力,但仍视为台北市政岁入、岁出预算、市税赋课、罚款规范等方面的谘询机构。除此,台湾市制最大的变革是将台湾总督府所辖州郡市等视为公共团体,因此享有一定限度自主权;故顺应时势,除了第一批的台北、台中、台南三市改制之外,1924年至1940年也陆续成立其他8市。

应注意外地(含台湾、关东州等)市制与日本内地(含桦太)市制所适用的法律不同。详见市制 (日本)。

1935年,台湾总督府就台湾市制二度修正,明定“市”为法人,依法处理公共事务,并受官署之监督。并增加市议会的权限,从谘询升格为“对行政机关具有约束力的准自治机构”。另外各市下划非正式行政区划的区,负责区内之治安、防灾、清洁卫生、统计资料收集、道路、桥梁等公设物的管理。

1941年,台湾总督府公布“新高港都市建设计划方案”,计画以梧栖街为中心合并邻近街庄(大甲郡大甲街、清水街、沙鹿街、龙井庄)组成“新高市”,为台中州第三个州辖市,但受太平洋战争影响而没有正式设置。

施行市制[编辑]

台湾市制实施后,施行市制的都市与施行起始年月:

名称

假名

罗马字

市徽

辖属区域

施行日期

面积(km²)

人口(1942年)

所属州厅

台北市

たいほくし

Taihoku-shi

64町19大字

1920年9月1日

66.9872

38万3650

台北州

台中市

たいちゅうし

Taichū-shi

31町16大字

1920年9月1日

29.6655

10万1272

台中州

台南市

たいなんし

Tainan-shi

31町12大字

1920年9月1日

66.0757

15万8689

台南州

基隆市

きいるんし

Kīrun-shi

28町11大字

1924年12月25日

46.7624

10万7683

台北州

高雄市

たかおし

Takao-shi

14町33大字1区

1924年12月25日

99.4860

19万7897

高雄州

新竹市

しんちくし

Shinchiku-shi

15町30大字

1930年1月20日

100.5919

9万2692

新竹州

嘉义市

かぎし

Kagi-shi

17町15大字

1930年1月20日

55.9317

10万2192

台南州

彰化市

しょうかし

Shōka-shi

13大字

1933年12月20日

65.6947

6万3033

台中州

屏东市

へいとうし

Hētō-shi

21町6大字

1933年12月20日

65.0670

6万2185

高雄州

宜兰市

ぎらんし

Giran-shi

12大字

1940年10月28日

28.0738

3万8909

台北州

花莲港市

かれんこうし

Karenkō-shi

5大字

1940年10月28日

29.4095

3万9813

花莲港厅

新高市

にいたかし

Nītaka-shi

计画未实施

台中州

中华民国时期[编辑]

中华民国行政区划单位‎

省(虚级化)

直辖市

山地乡

县辖市

山地原住民区

相关行政区划

中华民国大陆时期(模板)中华民国公告疆域简易版行政区划表

查论编

现行台湾建制市分布图 直辖市 市 县辖市

主条目:直辖市 (中华民国)、市 (中华民国)和县辖市

现今台湾的建制市,依中华民国法律共有三种:直辖市、市及县辖市,三者的规模与设立标准差异颇大。以下主要以统整的观点描述这些建制市的设立与发展,设置标准与其他细节详见该类市制主条目。

1945年至1946年,进入中华民国时期的台湾的第一批市,即延续日治时期所设的11个市,其中除宜兰市与花莲市(原花莲港市)为县辖市之外,其馀的9个市皆为省辖市。省辖市是中华民国原有的市制。值得一提的是县辖市,台湾原有的部份市因未达省辖市之标准,但重要性又高于一般乡镇,降为乡镇恐引发民怨,故特别增设而来。

1950年至1951年进行第二阶段的行政区域调整,此次大致上确立了台湾的行政区划并延用至2010年,新竹、嘉义、彰化、屏东等4市于此时降为县辖市。之后到1982年新竹、嘉义又重新升格省辖市。1994年因应新修正的法规(《省县自治法》、《直辖市自治法》)省辖市改称为“市”。而在县辖市的部分,1981年法规再增订“县治所在地”亦得设县辖市(不过尔后修正之现行法规已无此规定),形成今日部分县辖市之人口少于10万、甚至不足5万的现象。设置县辖市之门槛为15万人口,但近年来人口往大都市集中、以及人口成长趋缓,使有部分乡镇虽人口趋近但迟迟无法突破,出现了“合并改制”的想法。立法院也于2014年开始著手相关法规(《地方制度法》)的审查,并于2015年5月正式通过将人口门槛下修至10万,员林镇及头份镇等“大镇”因而直接适用而成功改制为市。

直辖市在台湾出现,要到1967年的台北市,后于1979年增设高雄市,皆由省辖市升格而来,此时的直辖市尚为面积300平方公里以下的建制市。2010年的4个新设直辖市的出现(新北市、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由人口名列前矛的县与市合并升格而来,这些直辖市的面积有2000平方公里以上、人口近200万或200万以上,面积与人口规模皆为空前的大。

由于多数的县辖市皆集中于人口规模较大的县,县的升格皆造成县辖市的大幅减少(县辖市改成直辖市的区),于2014年底桃园县升为直辖市后,不再出现县辖市的人口规模超越市的情况(如先前板桥市的人口多于新竹市、桃园市的人口多于基隆市等)。

现行的建制市列表[编辑]

以下依序以位阶高低、改制时间、由北而南列出台湾现在所有的市:

序号

市名

图片

改制年份

地区

人口(2025年6月)

面积 (km²)

类别

区划

1

台北市

1967年

台北都会区

2,453,842

271.7997

直辖市

12区

2

新北市

2010年

台北都会区

4,048,526

2,052.5667

直辖市

29区

3

台中市

2010年

台中都会区

2,867,641

2,214.8968

直辖市

29区

4

台南市

2010年

台南都会区

1,856,931

2,191.6531

直辖市

37区

5

高雄市

1979年2010年

高雄都会区

2,725,804

2,951.8524

直辖市

38区

6

桃园市

2014年

桃园都会区

2,349,804

1,220.9540

直辖市

13区

7

基隆市

1945年

台北都会区

361,089

132.7589

7区

8

新竹市

1982年

新竹次都会区

455,829

104.1526

3区

9

嘉义市

1982年

嘉义次都会区

261,178

60.0256

2区

10

宜兰市

1946年

宜兰

94,896

29.4080

县辖市

38里

11

花莲市

1946年

花莲

97,538

29.4095

县辖市

45里

12

彰化市

1951年

彰化

221,751

65.6947

县辖市

73里

13

屏东市

1951年

屏东

192,125

65.0670

县辖市

79里

14

台东市

1976年

台东

102,964

109.7691

县辖市

46里

15

苗栗市

1981年

苗栗

86,027

37.8878

县辖市

28里

16

南投市

1981年

南投

96,868

71.6021

县辖市

34里

17

斗六市

1981年

云林

109,264

93.7151

县辖市

38里

18

马公市

1981年

澎湖

63,383

33.9918

县辖市

33里

19

竹北市

1988年

新竹

220,404

46.8341

县辖市

31里

20

太保市

1991年

嘉义

39,777

66.8964

县辖市

18里

21

朴子市

1992年

嘉义

40,262

49.5737

县辖市

27里

22

员林市

2015年

彰化

122,523

40.0380

县辖市

41里

23

头份市

2015年[a]

苗栗

108,209

53.3205

县辖市

33里

注释[编辑]

^ 10月5日改制,晚于员林的8月8日故列于其后。

参考文献[编辑]

^ 《臺灣總督府府報》〈律令第五號〉. 1920年7月30日.

^ 《臺灣總督府府報》〈府令第四十三號〉. 1920年7月30日.

其他资料[编辑]

黄武达. 《追尋都市史之足跡--台北「近代都市」之構成》. 台北: 台北市文献委员会. 2000.

参见[编辑]

中华民国主题

台湾主题

日本主题

城市主题

市制 (日本)

市 (中华民国)

台湾行政区人口列表

台湾行政区面积表

台湾行政区人口密度表

台湾地区乡镇市区列表

查论编 台湾日治时期的市 台北州

台北市

基隆市

宜兰市

新竹州

新竹市

台中州

台中市

彰化市

新高市(计画未实施)

台南州

台南市

嘉义市

高雄州

高雄市

屏东市

花莲港厅

花莲港市

查论编台湾建制市60直辖市

台北市

新北市

桃园市

台中市

台南市

高雄市

30 市

基隆市

新竹市

嘉义市

140县辖市

竹北市

苗栗市

头份市

彰化市

员林市

南投市

斗六市

朴子市

太保市

屏东市

宜兰市

花莲市

台东市

马公市